在西方,对音乐审美活动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越老越趋向于将音乐型态作为音乐本体来看待,在其后的发展中,似乎是逻辑地走向“自律论”,这在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是表现得相当明显的。如何在独立的学科研究中将音乐审美活动置于人类整体活动、将音乐美的存在置于完整的、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之一的音乐存在的基础上进行考察与认识,而非因其“音”本体存在意义上的独立性,而将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引入“自律”的轨道上去仍是重要的方面。音乐美学主要对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活动及其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以哲学思考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在美学领域,它是美学中属于艺术哲学的门类,势必要寻找可靠的哲学美学理论,可以选择适合的哲学美学理论作为音乐美学研究的基础。对音乐美的本质、规律以研究属于哲学本体论问题使得这种研究具有哲学形态和纯思辨性,在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最为抽象也是最高的层次。对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活动以完整的认识和解释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的真正目标。
在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中,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对音乐的文化行为方式以完整的把握,即从音乐的形态、音乐的观念意识以及音乐行为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来证明,在音乐立美审美实践中,这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来证实。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四个相关的领域建立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提出音乐方式的“三要素”确立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在不同音乐知觉方式和行为方式中,音乐的价值意义是具有不通过特征和发生变化的,作为一般最具人类意义的音乐形态的美的结构形式,在跨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人类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音乐的追求意味着对人的本质力量及自身价值的追求。这种审美理想或者说审美价值的实现就是美育的实践,即通过这种实践,人的感觉、情感和知性、意志、行为都参与其中,来掌握和运用人的本质力量实现创造美的世界的最终目标,美育就是在实现这一最高人类价值目标的过程中 ,担负着至关重要与无可替代的历史使命,这也是音乐美学的人类学实践哲学的真正含义。
在探索音乐鉴赏过程中,对欣赏之前的期待与欣赏后的回味予以重视,由于期待的心理准备不同,在欣赏过程中的综合心理动态也有差异。欣赏后的回味是反馈交流的持续,是审美体验的深化和趣味的强化。一是审美主体熟悉的先在审美经验形成的定势心理与既定期待视野;二是审美客体的标题、介绍以及有关作曲家创作意图、作品评价和演奏家风格、特点介绍的信息导向等形成心理暗示。信息导向在期待心理中的作用是对欣赏者注意力导向的选择和对欣赏者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等综合心理活动的导向与规定。信息导向一方面使得心理活动范围更明确和清晰;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自由活动的天地;再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判断的影响。信息强烈影响了欣赏者对演奏质量的评定及兴趣程度更多地遵从权威观点与公众舆论。
音乐美的鉴赏过程是审美主体与作品、作曲家、表演家多向交流相互交融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的感知和情感体验、想象与联想的综合心理活动进行探讨和研究。直觉把握、直觉认识和直觉思维是美学家和哲学家较为关注的问题,在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美学中把直觉与审美紧密联系。直觉即是一种直接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是主客体交融、同化获得独特领悟的能力。对于音乐审美中直觉问题,哲学家和音乐家都要给予重视,音乐家一方面从音乐本体角度谈到音乐是直觉的创造,音乐能唤起人的领悟艺术美的直觉;另一方面则从审美主体鉴赏的角度指出音乐鉴赏与一般听觉感受不同的音乐直觉力,要用直观的心灵去体悟。音乐鉴赏的知觉特点包括:(1)感性地把握中积淀理性的因素;审美感受中的内觉;(2)审美主体对音乐美的直觉领悟所具有的自自足组织运动的性质; (3) 自组织精神运动的性质,即音乐动态所蕴含的精神运动与音响动态自组织运动的性质,使审美主体在直观时,也要使自己的心理运动与之协调处于组织有序的状态。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 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审美直觉的自组织运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客体自组织动态信息触发主体大脑结构的网络系统,通过自组织功能使相关的部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散的能量聚集成某种与客体结构对应的完形从而产生直接迅速把握客体的感悟;另一方面是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开放性,使客体在能量交换时,主体积累的审美经验与客体内蕴的信息互相适应,确定性和新奇性相互补充重新耦合、更新变化来协调主客体的运动。超越性是音乐鉴赏中的显著特点。在音乐鉴赏中,主体一方面可以超越主体所处的时空环境、社会角色和日常事务,从物质的羁绊中解脱,它将是自由而无拘无束的,他将沉浸在无边的感情海洋中;另一方面,主体还可以超越一己的精神状态、情绪起伏以及命运与经历在心灵中留下的阴影。音乐鉴赏的乐声的回味和反思一方面强化交流环节中所获得的美感,使之在自己的心灵中发出作用和扩发影响;另一方面深化这样美感,使之在回味中进入心理深层结构,丰富审美经验的积淀。心灵受到乐声触发的动态在乐声动态停止之后仍未终止,还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回味中美感强化深化的同时,理性的反思还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进行比较,联系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系统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之美。
全神贯注地综合把握音乐与背景式的聆听交替;侧重作曲家与作品的欣赏;比较不同演奏家和指挥家的表演风格;比较不同的版本;从音响器材的角度欣赏音乐中的音色、音质、保真度和空间感等;从音乐的形式的结构特征、风格特点、作曲家的个性把握音乐的特点。专业角度的欣赏可以从宏观上对作品与作曲家的创造与同一系统或不同序列的客体进行比较,又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上的创造特色,对作品从整体到细节的把握较为准确。音乐审美中的多角度变换与选择是以审美知觉的选择为基础与审美目的和审美趣味还有审美能力分不开的。审美目的转换使得知觉选择转移,审美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角度的差异,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与多角度的综合运用也是相关的。首先,音乐接受作为音乐美实现的最终环节,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其参与创造的程度和接受的效果和美感的强弱,新奇的音乐、复杂的体裁、不熟悉的风格,只有在多次欣赏、逐步熟悉的过程中才能使听众接受和理解并参与创造;其次,音乐美内涵与形式的丰富性、多层次性、复杂性,可以在反复品味中逐步获得揭示;再次,反复鉴赏的角度既可以从审美客体本身,又可以从表演家再创造的不同风格去感受。此外,古典音乐被专家认为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它的重复使对它喜欢的增长也是最明显的。在反复欣赏的实验中,把握普遍规律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客体与主体差异所形成的区别。
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个性的差异不仅存在,还较为突出,就连音乐学院的学生也不例外。有些作曲家因为彼此审美理想与趣味的迥异使之互相理解也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音乐审美的差异是由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造成的。年龄性格、性别气质、音乐修养与才能、专业与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区别所形成的的审美心理差异,影响欣赏者在审美注意、判断、联想与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因素的差别,不同类型的欣赏者存在的差别直接和间接与表层和深层的联系以及社会阶层的差异所导致不同审美倾向。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的强弱都直接相关,专业工作者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的注意容易指向作品的创作形式构建、表演水平的高低,审美期望值较高。在一般水平的作品或表演中难以获得强烈美感,而在高水平的音乐中,美感较一般人更为强烈与持久,体验更复杂更能鉴别珍品。其审美判断多为理性分析,审美趣味教一般人更为广泛,且更喜爱经典的古典音乐与技巧复杂的现代音乐对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体裁更有欣赏力。性格、气质差异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差异,会影响欣赏者在审美、判断、联想与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诸因素的差别。一方面性格、气质与同类型的音乐有一种趋同倾向,另一方面形成欣赏者审美活动差异的变量是多元化的,欣赏者的审美趣味、修养、人生经历,欣赏时的心境都有各自的特点。此外,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是影响音乐品味的变量,西方音乐心理学家对社会阶层影响音乐品味、审美兴趣与曲目选择的研究认为社会阶层的高低与音乐品味相关,上中层倾向高雅艺术和古典音乐,普通民众对通俗和流行音乐比较容易接受。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的综合心理活动展开是否丰富、活跃和协调,对乐曲的把握和领悟深浅都有关。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西蒙拉特 2015~2016大多数立美主体在艺术创造时,其心理解构是处于一种双向交流的开放状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我宣泄与表现,或陶醉于创造欲望的封闭状态。音乐作品也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结构,它的乐谱符号形式要在表演者创造中活化为音响结构,也要在接受者的鉴赏中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意识中,缺乏欣赏这一终端,立美成果处于未完状态。演奏作品潜在的生活化,接受则使活化的生命具有活动的时空、发展的天地不断传播的生命力。立美创造主体在接受活动中的反馈、调节,对创造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经验、积淀的审美意识、培养的审美能力,奠定主体创造的基础;立美主体在艺术鉴赏、音乐接受时所接触的艺术品的风格、表现技巧,创造美的规律都会对主体的创造轨迹、风格追求产生影响。创造高水平审美群体的活动,必须通过艺术美的审美鉴赏与相关的立美活动。审美中的立美建构体现于审美群体在接受立美主体审美意识过程中整体素质的提高。精神格调、音乐美传达的高尚情趣、生动韵味,也可提高群体的审美趣味。一流作品的熏陶,高层次品位的塑造,使得群体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美的音乐创造出能欣赏音乐美的大众,又促进高水平音乐的发展,形成一种美的循环。立美建构还体现于审美个体心理结构的生成、调节、发展,使之建构得更合理、更丰富、更完善,并逐步达到全方位与音乐经典作品、与立美艺术家多交流的水平,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物的同化即人的自然化、自由化的审美人生境界。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 西蒙拉特 2015~2016
(三)自然生活环境中的民间音乐的欣赏(情景交融,时空合一;情感交流自然亲切真挚;善于触及联想与领悟);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西蒙拉特 2015~2016
艺述:黄莎莉|音乐的“归途”与解密音乐美学流派
艺述:黄莎莉|法国钢琴学派中的“贵族”气质
Shirley ART LIFE:关注文艺,持续分享!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与合作)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